『輸給對手 還是輸給酸迷?』
試想,如果一支近年來補強動作不斷,滿滿天賦,季前總是受到期待的球隊,但球季表現未如預期,反而打出糟糕的成績,會遭受球迷什麼樣的對待?如果這支球隊又正好在紐約時,就可能是現階段大都會的寫照。
大都會今天在主場擊敗國民,但球賽的話題不在勝負,而在已經被主場球迷噓了五個多月之後,季中被交易的 Javier Báez 打出全壘打後,用比出『倒讚』的方式來回應球迷的噓聲。
Báez說:『當我們不成功的時候被噓,當我們成功時,換他們(球迷)該被噓』
『我們不是機器,總會陷入低潮,會在十場比賽輸掉七場,但這種感覺很差.....我要讓他們知道當我們成功時,我們會做同樣的事情讓他們知道這種感受,贏球是大家一起,輸球也共同承擔,球迷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必須表現得更好,我替球迷打球,我愛球迷,如果他們選擇這樣做,只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壓力,這不是我們要的』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了最近在Netflix上看的一部運動影片『A Kid From Coney Island』,講述獨狼Stephon Marbury的籃球人生,家人在影片中道出了這位么弟在輿論壓力下打球的痛苦。當尼克隊輸球的時候,紐約的報紙銷量是他們贏球時的好幾倍。在那個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報紙做為主要的評論來源,有多少的酸言酸語,甚至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創造銷量的同時,一個有才華的選手被塑造一個不合群的負面形象,如果像Marbury一樣不願低頭,繼續替自己的委屈辯解,最後就是繼續背負著代罪羔羊的原罪而無法翻身。
後來馬布里遠走他鄉後,卻在中國戰場找到了自己。
無論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隊,都很難在這樣大的壓力之下正常發揮,結果當然就是大都會或尼克不斷被球迷詛咒,離勝利成功越來越遠。
Báez今天的反制有沒有效果,我不知道,但就像他說的,球員是為自己而戰也是為球迷而戰,如果一支球隊的支持者總是用消極的心態或是喝倒彩的方式來看比賽,贏了輸了都要酸,那就是走在摧毀一支球隊的路上。
快九月了,大都會的勝率還不到五成,極有可能是2001年之後,近20年來大都會第17次缺席季後賽。明年會更好嗎?
而這種現象也不是只發生在美國,你知道的。